手机百信 WAP.958SHOP.COM | 手机真伪查询 | 收藏本站| 站内导航

当前位置:百信手机网 > 手机新闻 > 行业新闻 > 掌上灵通CEO杨镭:成功人士不看重财富

掌上灵通CEO杨镭:成功人士不看重财富

来源:百信手机论坛 作者:吴工 发布时间:2006/2/28 10:12:51

掌上灵通CEO 杨镭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光临TOM访谈,在这一期清华IT弄潮儿访谈中我们很高兴请来了掌上灵通CEO杨镭先生,请杨镭先生先跟TOM网友打声招呼。


  杨镭:大家好,我是掌上灵通的杨镭,当然也是清华毕业生。很高兴跟大家交流。

  主持人:杨总1983年毕业于清华电机系,毕业后还经常回母校,上个月杨总还跟清华学子一起分享了掌上灵通上市一周年的喜悦,今天晚上又在清华校园安排了跟清华学子的对话。看来杨总是一个很有清华情结的人,我想杨总跟清华的渊源一定不浅。

  杨镭:清华这段生涯可以说是我一生中能够走到今天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没有这段学校的生活,人生可能就会完全不一样了。讲到渊源,我跟很多清华的毕业生有很多相似之处。文化大革命恢复高考以后,1978年我考上了清华,在学校叫八字班、九字班等等,都成了清华学生在校外的暗语,还有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之类的话,都是外校毕业生不太知道的。

  我是在清华园长大的,从清华幼儿园到初中、高中,如果说小学、初中、高中都在清华上,就会被称作叫三清团。回想当时在清华附中的时候,就想要考进清华,但是感觉非常难。当时我们班里很多孩子的家庭都是高级知识分子,200多人里面能考上清华的也就十几个人。清华的一草一木我都特别熟悉,特别有感情,所以在我毕业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并且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当然愿意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回报母校。

  主持人:今天跟清华学子对话,是特意为母校的校庆日准备的吗?

  杨镭:可能有点关系,主要是给清华的EMBA,讲讲海外上市的一些心得体会。

  主持人:能否请杨总谈一下最近在清华园生活的经历,比如比较细节的东西,杨总那时候的学习生活是否跟现在同学上学一样?有没有留下一些特别的回忆?

  杨镭:与当时生活主要有两点不一样,以前大家的生活蛮艰苦的,包括我自己在内,很多同学穿的衣服都是很普通的。我不相信现在有任何一个大学生穿补丁衣服。还有一点不同,那时候不可以谈恋爱,现在大学生已经可以结婚了,这是天壤之别。

  那时候我在学校有一位女朋友,为此我的很多“先进事迹”都被打上折扣了,因为当时的观念比较保守。我也很高兴学校有现在这样的发展。不过同学们的生活还是很相似的,比如说到图书馆去占位置;下课以后一窝蜂地冲到食堂排队,去晚了就没有菜了;打菜还要看大师傅的动作,稍抖一抖菜就会有多一点少一点的变化,大家都特别计较。总之很多回忆还是特别美好的。

  我们当时有校徽,现在不太看得到了,不知道是不是大家不戴了。上学时在清华坐公交汽车戴校徽,穿学生服,别人都知道你是清华的,心里特别得意。有很多有意思的生活。入学的时候,校长在清华大礼堂演讲,你们进清华给你们的东西不是面包而是猎枪。

  这句话让我一辈子受益,给你面包你觉得很舒服,但总有吃完的一天。但如果给你猎枪,也许前三天你会饿肚子,但你拿着猎枪可以打遍天下,这辈子都有东西吃。所以我觉得这是人生的一个哲理。

  主持人:上次我采访另外一位总裁的时候,他也提起过“要面包还是要猎枪”,看来这句话是清华人的座右铭了。

  杨镭:清华还有一句话叫行胜于言,无论是国家领导人还是我们这些毕业生,大家做事比较很快就踏实,而且是以做为主。清华有很多优秀的传统,而且这个东西很奇怪,在学校的时候你觉得生活很平淡,一天天很快就过去了,只有你走出校门以后回想起一些生活和你自己的经历时才会发现很多对你生活确实有帮助和启示的东西,这些都是学校几年来给我人生的帮助。

  主持人:您对清华精神是怎么理解的?比如校训“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杨镭:要不断地追求,不断地奋斗,不会气馁。但是你要先把事做出来,以自己的行为和成就来告知大家。所以我觉得回想起当年掌上灵通作为中国第一家在增值行业里的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堪称一鸣惊人。因为之前很多人不知道掌上灵通,而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准备工作,离起跑线已经很近了,但我们一直非常低调,因为这里有很多的风险。

  主持人:在清华园的生活中有哪些比较难忘的经历?

  杨镭:都是小事,比如说学校鼓励国家健康工作五十年,到下午学校喇叭响起来,学生们都会到操场上去,很多优秀的同学都是各省的高考状元,而且当时我们的年龄差得很大,有十六、七岁的小神童,也有二、三十岁的。很多挺普通的东西,也是现在大学生在感受的东西,但都是挺难忘的。

  主持人:当时您是一个比较活跃的学生,还是很安静?

  杨镭:我是比较活跃的,参加了清华的乒乓球队。刚进学校的时候,校队和非校队混在一起,我们打了一个团体第三名。我在班里是团支部书记,从一年级做到毕业,参加了很多活动。所以又很多难忘的活动,比如中秋节我们组织同学到圆明园、颐和园赏月。当时生活很简单,拿着一个录音机放歌、跳舞什么的,还是很美好的时光。

  主持人:那您是否记得您那时候的同学、室友或者你上铺或下铺的兄弟?

  杨镭:应该说都还记得,我们有一个电子联络簿,大家都知道,但联络得不是很多了,有时候校庆会见一见。

  主持人:有没有印象特别深刻的老师和同学?

  杨镭:我的班主任给我印象很深刻,就是吴强,吴老师是中国五个首席科学家之一,负责能源或者大型系统控制方面的项目。吴强老师给我的印象很深,因为他是我的班主任还带我的论文。文革后新教师断档,给我们上课的都是中国最有名的一批老教授,用的课本也是大连工学院的外语等等,课本都是从各个学校来的,老师都是当时最好的老师,他们讲课听起来特别过瘾。他们思路清晰,比喻特别恰当,让我受益匪浅。

  主持人:您现在是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人,无论您以前是学电机还是其他专业,跟你现在做的管理工作似乎都没有太大的关系,那么您觉得当时的学习最重要的是什么?

  杨镭:我觉得就像刚刚说的,猎枪的问题,那几年走过之后,在学校里学习的99%东西可能都没用了,但贯穿下来的做人风格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在这个学校里真正学到的东西。跟我的所学专业的关系不是特别大,当然我是学电力系统控制的,对宏观思维有很大帮助。不管怎么说,专业的东西真是消失得很多了。而且当时在学校的工作方法和风格,比如参与学生会的工作,共青团的工作,这种组织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使你做很多事时都会得心应手。
掌上灵通CEO杨镭做客TOM科技

  主持人:在您求学的时候,有没有动过创业方面的念头呢?

  杨镭:没有,当时的清华还是又红又专,你要成为这里的顶尖人物,成为专家。

  主持人:是党员吗?

  杨镭:是党员。

  创业从中关村十字路口开始

  主持人:那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跟IT结缘?

  杨镭:学工科的学生自觉不自觉都跟IT行业有很多的接触。应该说从研究生开始就涉及到一些项目,也开始接触计算机,当时的计算机还是打孔的。

  主持人:当时有没有开始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

  杨镭:当时年少轻狂,想得还是很多的,从这么优秀的学校毕业,未来想去当部长、想去当总理什么的,当然随着年龄越来越大,给自己设的目标也越来越低,越来越现实。

  主持人:研究生毕业以后,就开始创业了吗?

  杨镭:研究生毕业后到了水利电力部(现能源部)的研究所工作。当时我负责一个一生让我很骄傲的项目,是三峡工程。我的研究生论文是大型计算机模型,来计算动能经济和水利电力经济的问题。就是说一个地方是把煤输过去还是把电输过去呢?建三峡大坝建起来成本要多高等等,有一个巨大的数学模型。后来参加了三峡论证小组,作为专家组成员,那是挺有意思的,当时的工作非常有意思,每天也都干到很晚,连机房老头都说小伙子你不能这么干,这么干身体就垮了。

  等干完之后发现周围的人都不见了,都出国了,我说不行我也要出国,外面的世界很精采嘛,后来单位送我去学外语了,也碰到几个同学。外语在学校也学得差不多了,于是回到中关村办了一个公司,做了两年时间,一直做得很不错。

  主持人:这是第一次创业?

  杨镭:对,也是走向IT这个行业,在中关村这个十字路口算是一个开始。

  主持人:第一次创业的时候有没有经历一些挫折?

  杨镭:第一次创业感觉蛮简单的,模式很原始,有几个研究生同学打电话,说商量一下做点什么事,我就过去了。当时我们四个人在一个房子里弄点啤酒,坐在床上、地上、凳子上就开始聊,然后一个方案就出来了,也没写东西,也没握手,这事就定了。大家各自利用自己的资源,开始做公司。当时是搞计算机集成,反正就那么起来了,也觉得挺好玩。

  主持人:第一次赚到多少钱?

  杨镭:当时我在单位的工资96元人民币,当时我们有一个词叫万元户,当时我们都是万元户,当时买一辆摩托车才三千元人民币,当时北京出来的菲亚特也就是几万元,当时谁要是能有那么一辆私家车是很不得了的。

  主持人:后来为什么结束了这个公司?

  杨镭:后来有一个出国的机会,我就把自己的那部分转让给我的同伴,自己就踏上了异国的土地。当时很想出国,年轻的时候有很多向往,想看看外面会怎么样,有那么一种冲动,出去就到了硅谷。我是到ABB工作,那个专业跟我在清华学的是很对口,让我开了很多眼界,进入了IT这个行业。

  主持人:所从事的是比较技术性的工作?

  杨镭:是项目管理。当时ABB有一个亚太区负责南韩、台湾、香港、国内以及菲律宾的项目。我这个项目拿下来后要实施项目,合同签完了以后,跟实施还有一定的差异,项目都是几百万到几千万美金的大项目,所以我要从头到尾把这个项目从技术把关。带领一批技术人员和管财务的项目经理,一起把这个项目做好,然后运到现场,无论这个现场是在韩国还是台湾,飞过去安装、调试。蛮有意思,很有挑战,要懂项目管理、又要懂计算机的硬件、软件,很有意思,而且学到了大公司的管理体制。

  当时ABB在全球有15万员工,员工人数仅次于IBM,其管理模式和思维模式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主持人:是否可以这么理解,在这时,您开始从做技术工作慢慢转变为做生意?

  杨镭:还不能说是做生意,我看到了一个影子。因为前期的人是要做生意,要去做市场、做销售。最后把这个项目签下来,有时候我们要去做一些支持工作。我当时并不是冲在前线做销售,确实勾起了我很多当年在中关村创业的想法。不过当时刚回来时候,自己在计算机前敲键盘也感觉挺郁闷的,这也是点燃火苗的起因。

  后来有一件事让我非常有兴趣,就是网络通讯,最代表的东西就是TCP/IP。ABB是做电力系统,比较保守,用一点老的操作系统不能出问题,就没有新东西,所以我说不行,我要换一个公司。但什么都不会,人家不能要你。我就到书店买了一本书读了一遍,到附近大学里面试,把经理人都侃晕了,以为我是专家,就把我招进去,还让我负责这个项目。就进到另外一家公司开发第二代通讯产品。那真是做纯技术工作,做软件开发、软件设计、系统调试以及一系列的东西。

  当时我很喜欢通讯,在这个过程中也有郁闷的时候,说我杨镭怎么就做这个事,整天敲键盘、写程序,我在那里做了大概有一年的时间。一年之后有一个机会,俗话说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有一个机会是香港准备成立一个电信公司而且准备上市,需要一些对国内市场对电信比较了解,又比较了解美国大公司文化体系操作比较了解的人,因为当时是94年,第一批留学研究生还没有毕业的。我就从美国飞到香港面试,我记不得自己是在24小时还是48小时里走了一个来回,公司很满意我,我就过去做了一个项目的总经理,又回到了自己喜欢的做生意的感觉中,虽然不是自己做生意。

  我在这里一直做国内市场的开拓、销售。很早以前我就真正走到了通讯这个行业,以前有一个很老的系统,英文叫CTR,中文叫穷人大哥大,在国内很多城市,大哥大只能打出去,不能打进来。还要在身上挂一个BP机,有人CALL你了,你再打出去。后来语音信箱和短信业务起来了,我在工作中认识了一个波士顿公司的负责人大亚太搞开发的,他本来跟我们公司合作的,合作下来跟我说觉得从你的能力和沟通来讲,你愿不愿意我给你一个机会。他说你在这个位置很高了,你的工资也很高,我雇不起你,但如果你愿意你投一笔钱,成立一个公司,你代表我去开拓国内的市场。

  我觉得这个机会很好,就义无反顾地把工作辞掉,一下从香港回到北京,又回到清华,住在我妹妹单位的房子里,挺破也挺小,门口堆满自行车,每天回家要差不多摔两跟斗再把走廊的灯打开。那是在香港生活了一年,在美国生活了四年,条件很好的环境回来。而且前八个月我一分收入没有,后来拿到一些订单,业务慢慢做起来,整个业务非常成功。我刚来的时候市场为零,三年半以后成为市场占有率的第一名,把很多短信的设备和技术带到中国来,当时我看到短信的潜力,让我很激动。

  有了短信之后,我第一个念头就是把BP机扔了,但没有梦网模式。我是98年离开公司,因为公司被其他公司兼并了,我把公司卖到又回到美国,开始了我的另一次创业。99年初我突然回来度假,我在北京有房有车,就回来度假。这一度假不得了了,听到收音机来都是。COM,我说不行,一辈子就这一次我得干。我说互联网太不得了了,很久以后,我孙子问我。COM那么火的时候你在干吗?我如果跟他说我在弄语音信箱肯定不行,我一定得做。COM,因为我是做电信出身,互联网的人不认我。我给自己设定了目标,我说三条路我必须做,我特别喜欢雅虎,一定要进雅虎,我找了一个人,说让我进雅虎我六个月不要工资,你看我这个人怎么样,如果让我把雅虎带回中国,我要让你们看看中国雅虎怎么样。第二如果雅虎做不了,我自己投一个公司。如果投资不行,我就干脆搞一个公司,但搞公司一定要有一个商务模式,不是想搞就可以搞。前两条路都试了都没有走通,第三条路还真的通了。

  我通过四、五个月的时间研究一个模式,就比价网站。我把那个模式反过来,比价网站是让每个消费者上去看买一个MP3多少钱哪家便宜哪家贵。我说如果消费者可以比价说明商家不清楚这之间的差别,所以我如果提供的服务是给商家,让商家可以比价多好。我就成立了一个公司,他们叫它网上情报公司,我拿到了硅谷最大风险投资家的投资,当时也非常惊心动魄。前后见了不止五十到一百家风险投资公司,遭到了很多的唾弃,甚至有人当着你的面就把你的项目书扔到垃圾桶。

  我们很多人在做这个项目,而且在美国最大的书店拿到客户,而且我们在融资。有意思的是这个公司恰恰又是三个清华同学组成的,一个比我小很多的电机系同学,还有一个人是半个清华人,她父母都是清华人,12岁到了美国,她的英文非常好,完全是美国口音。我们三个人发展起来,直至今天这个公司还在硅谷健康地运作。

  主持人:您后来又怎么离开这家公司?

  杨镭:我在这个公司做了四年CEO、创始人,后来把这个公司的CEO让给了美国人。特别是互联网破裂之后,我们居然活下来了。当时在美国最大的任务叫融资,我觉得一个美国人在美国融资比我更容易,所以我就请了一个很好的美国人做了我的CEO,我自己去做董事长了。同时关注中国是否有没有机会。

  这四年我就没回来过。四年后到美国聊了一下,碰到联通董事会的创始人。又把我的激情点起来了,感觉这件事做了以后不管怎么样也不后悔了,我两周就下了决心,那面公司很多事,我家里也没有照顾好,就飞过来,刚飞过来就是“非典”,所以对那段时间印象很深。后来公司走上了纳斯达克,业绩越来越高。所以我觉得真是不后悔。我是一个对事情看准以后不做过多的分析。有时候相信感觉,感觉特强烈的时候就进去了,进去以后就玩着命做,这可能就是人和人的不同。

  主持人:从您的职业生涯来看,您有过三次创业,同时,又出任其他公司的职业经理人,那您怎么看创业者与职业经理人这两种角色。

  杨镭:因为都是创始人,所以这些人没有上班的感觉,工作中充满激情,这是成功的要素之一。但因为你是从创始人起来,管理上很多方式不熟悉,有时候会在某个阶段导致公司的失败和不成功,这是职业经理人的好处,因为我们做了很多事。我把自己是当做创始人来运作公司,而且我做事不觉得累,因为把做事本身已当做享受了。职业经理人是你给我多少钱,我干多少事,早上九点上班回家,晚上五点下班。那是我想象的职业经理人,可能别人不是这么定义。

  实际上有些职业经理人是拿着公司当创始人来做,我做过三个公司,是靠激情来做,不喜欢的事你给我再多钱我也不做。我感觉行业这么好,市场潜力那么大,员工内部可以争吵,你们都是我手心手背,我对你们一样的喜爱。我觉得有这样的团队、这样的公司、这样的市场,虽然累,但每天特别高兴、特别有激情。我觉得这是人生的一种享受。

  主持人:我感觉在您的几次职业转换中应该是挺不安分的人,因为你到了一个阶段都会想着换一个工作。您觉得自己对现在的工作状况满意吗?会不会产生新的想法?会不会以后有一天你又有新的变化?

  杨镭:谁也不敢保证自己在一个地方待一辈子。我现在觉得这个市场机会太好了,虽然市场有很多的困难和挑战,但掌上灵通所处的位置太好了,掌上灵通的每个员工都太好了,使得这个公司有一天可以成为中国这个领域里最好的公司。我们看到了很多要做的事,但还没来得及做,如果都做了真是很不得了。我们灵通现在快有600人了,这些人就是做无限增值。很多从竞争对手那里来的人,说来之前只知道灵通口碑很好,来了之后发现你们是真正做事,你们在研究产品。而很多公司是着力于打造关系和一些虚的架构。

  灵通有一批很扎实的人,其实这是一种机会。什么是机会呢?就是说这样一个平台利用好,找到这样的平台也不是容易的事,所以我不会轻易地说谁给我多少钱我就做什么样的事。如果我不喜欢我不会去的。如果你能碰到行业又好、你又喜欢、员工又好,大环境又好,很多因素凑在一起不是容易的事。
掌上灵通CEO杨镭做客TOM科技

  主持人:您在掌上灵通当CEO已有两年了,如果要让您给自己打个分,您会打多少分?

  杨镭:我现在对自己最大不满意的地方是自己高尔夫球数打得太少,就是我没时间打球,说明我底下的团队还是不够好。我还应该让更好的员工发挥更多的作用,或者把更优秀的人才建立起来。CEO的很多工作是管理人才,让优秀的人才在一起发挥很好的作用,在某个地方出现空缺的时候把人员带起来。什么时候我成功了?就是有一天我自己到外面打球或者爬山两个月不回公司,公司业务还蒸蒸日上。我可以在外面跟合作伙伴、投资商谈问题,公司不用我管,我觉得那我就满意了。

  主持人:能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您的个性吗?在策划中我们用“超级乐观”来概括您,您认为这个概括如何?或者有更贴切的描述?

  杨镭:真诚、执着、乐观、自信。

  主持人:您怎么看待这次清华IT弄潮儿策划中的IT精英,有没有谁给您留下深刻的印象?

  杨镭:我觉得这也很奇怪,TOM的CEO王雷雷是清华的,张朝阳是清华的,光是CEO就有四个,我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必然。不管怎么说这都是校友,是我的师弟了,我比他们大。我对他们还是很敬重了,我们是竞争对手,但私下还是蛮好的朋友。而且我觉得其实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比如王雷雷有自己的作风,他很敏锐、做事方式很果断,张朝阳对市场很有感觉,周云帆可以在最好时机看到最好产品,包括我们自己也知道如何在公司管理、运作、资本市场通过团队的力量来发展。

  大家都不一样,有自己的特点,我是蛮敬佩这些行业的领袖。

  主持人:有媒体把您称为硅谷红卫兵,您对这个称号有什么看法?

  杨镭:没什么感觉,他们就是为出噱头这么叫,在硅谷创业成功的留学生不是很多,以前有些是台湾、香港来的,所以对老外来讲你们都是中国人。在老外口里说红卫兵只有大陆有,媒体为描述我们几个人,用了比较怪异的名字,我当时想什么乱七八糟,硅谷和红卫兵根本是不搭的东西,我也没感觉。

  主持人:最近您出了一本传记叫《飞向纳斯达克的分分秒秒》,给我们TOM网友介绍一下。

  杨镭:对,记录了掌上灵通上市前两周的前前后后风云变幻的一些情况。我对出书、出名一点兴趣都没有,但有一些热衷的朋友跟我说你应该写点东西跟别人分享,我说如果我要写东西,希望给别人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朋友鼓动我写,说哪怕写得故事性一点,不要写得太学究。所以我就写了这本《飞向纳斯达克的分分秒秒》不仅写了跟资本市场斗智斗勇的过程。包括我们怎么请到了美国里根总统媒体培训师给我们训练,以及行程中从飞机上到豪华酒店一些零零碎碎的东西,大家闲着没事翻一翻。书出来反响还不错,其中也有创业初期的一些回顾。

  主持人:对于财富与成功,您是怎么看待的?

  杨镭:我觉得所有成功的人其实都是不看中财富的,想看中财富的人不是成功。你去看自己创业出来的人,第一天创业出来不是想我自己能赚多少钱,如果想这个99%的情况下你就没什么大的希望。如果你是比较较劲的心态,就是这个事情怎么没人干,这个事怎么干成这样?如果是我干我肯定要做成中国最好的。有这种心态,而且出来的时候,也是有激情、有执着,什么都不顾。我见过很多这样的人,一个月可能拿不到一千工资,七、八个人在一起的小公司,这样的精神往往是成功的契机。

  现在很多创业者跟投资人讲话的时候说我们公司现在值多少钱,你放多少万美金购买我们的股份等等,在硅谷第一批创业人起来的时候风险投资会问一个问题,你让我投资,问你有没有房子?说有。然后就问你,你愿不愿意把房子卖了,一起放在这里投资。这里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你有没有破釜沉舟的决心,这个决心往往是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但是反过来,你做一、两年醒了之后,突然发现公司已值五亿了。我觉得这种情况比较现实一点。那么什么叫成功?也不一定真的有钱叫成功,某种意义上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成功就是说在人生中自己给自己设立一个目标,不管这个目标在别人眼里是多渺小、多普通,你给自己设立一个目标,只要你自己认为达到目标那就是成功。

  这个社会有很多认为自己是成功的人,那么大家的心态和社会的风气就会变得特别好,而不是说我非得捞多少钱出来。

  主持人:刚才在跟掌上灵通员工聊天的时候,得知今天是杨总的生日,我想代表TOM向杨总说一句生日快乐。今天的访谈到此结束,谢谢杨总作客TOM。

发表评论

注册登陆 用其它帐号登陆: QQ 新浪微博
请发表有实际内容的评论
签名:
写好了

推荐应用下载

商城特价手机

长虹-GA889 长虹-GA889¥499
  • 【百信特供】长虹GA889采用翻盖设计,并拥有独特双显示屏,而且内屏支持触控操作,屏 ..[详细]